Tuesday, October 25, 2016

租屋限女是歧視嗎?

最近因為母豬教的討論,也有不少男性提到像「租屋限女」這種難道不也是一種對於男性的歧視或「仇男」嗎?

發這篇文的媽媽因為中年男子「詭異的」靠近,聯想到小燈泡事件(兇手也是男性),所以感覺受到威脅。

我本來想到的是,這不一定是歧視,而是一種社會目前的真實現況:女性在社會中經常有受到威脅的感覺。

但後來想想,如果換個情境,是爸爸推著嬰兒車時,有中年婦人接近(此時暫不討論「中年」這件事),這時候爸爸會有一種她會把小孩偷走的恐懼,叫大家要小心嗎?還是即使有這疑慮,也構不成威脅?這是我好奇的。

另一點是,所謂的「租屋限女」是不是一種歧視,我想到的是《見樹又見林》裡面的例子, 作者(白人男性)分享他的一次經驗,當他看到迎面來的女子跟他擦身而過的瞬間本能性的側身時,感到一股惱火,對於對方還不認識他就把他當作有可能侵犯她的潛在罪犯這件事,有一種生氣。(而我是第一次意識到男生會有的受傷,因為我一直以來也都是側身過的,然後現在我還是繼續側身)

後來他才了解(畢竟身為社會學家)那名女子的行為並不是針對他這名男子,而是一個「女人無法感到安全的社會」。所以,我想,「租屋限女」這件事要檢討,但要檢討的不是房東,也不是女性,而是這個連男人(房東也可能是男的)也覺得男生比女生危險的社會。

Monday, October 24, 2016

母豬教

有人說不應該把母豬教定義為「仇女」或「厭女」,但我看來看去,他們在那裡說什麼才是「正常女性」,什麼是「非正常女性」,他們罵的只是「非正常女性」,說真的,那跟印度男人認為他們強暴的只是「不乖」的女人而非「好」女人(「好女人不會在半夜跟男人外出」),根本是一模一樣的東西!

男人握有定義女人的權力,還擁有指責懲戒的權力,難道不是厭女嗎?

苗博雅其實寫得非常清楚,蘇美那些人卻還是只是緊抓著他們「只是」罵那些不檢點的女人,不是所有的女人,所以根本不是厭女。

我只能說:蘇美帳號,不管你是不是 ptt的紅人,拜託你先去搞清楚什麼叫做厭女,再來說苗博雅有沒有罵錯吧,不要在那裡夏夕夏景!

厭女症(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E%8C%E5%A5%B3%E7%97%87

周芷萱:陣頭小孩、母豬教,與台灣女體政治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503-opinion-dintaochildren/

苗博雅談母豬教:厭女文化反映了背後焦慮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11770

蘇美的回應
https://www.wetalk.tw/thread-54838-1-1.html

是太認真還是太不認真?

性解放の學姊 2.0
這篇落落長的文章,某部分道出了我的心聲,包括關於「太認真」這件事...

這某部分也是我之前在 #林雅強 取笑「某些」女生互相稱讚胸部很大然後假掰地寶貝來寶貝去的發文底下發難時,有人說什麼樓主很生氣喔~之類的,而我也只能回以:「對啊哈哈哈」的一種無奈與白眼。

對於很多人,尤其是男人來說,大概真的很難想像這時代對於女性有多麼充滿敵意,我想只有身為女人或是因為陰柔特質被取笑的男人,才有可能稍稍有些體會吧。

先不說三不五時可以看到林雅強那樣只批評「某種」女人的玩笑,媒體上也可以常常看到什麼「扶正」、「升格人妻」之類的封建時代語言,以及現在到處可以聽到「女總統」、「女律師」、「女經理人」,我不認為這些稱謂本身有隱含什麼歧視,但這暗示女性在那些領域中還算少數特別,還不夠普遍,而這背後所隱含的,才是更大的問題。

美國今年改選大法官時,有人訪問 Ruth Bader Ginsburg (三位女性大法官之一)要有幾位女性大法官才夠,她回答:九位(意即全部),如果這回答仍然令你訝異(看來美國社會確實對於這回答顯得很驚訝),那就代表這環境還是對於女性很不友善。另一方面,如果這社會述說經理人力爭上游的故事,還在強調性別這件事如何使他的努力更加難得,那這社會真的需要「認真」想想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再回到母豬教跟林雅強那一類的玩笑,我必須承認那些玩笑真的很好笑,我自己也會笑出聲,這就跟我們看到搞笑節目中放個香蕉皮讓人跌倒一樣的好笑。但即使笑點是事實,即使好笑是事實,我們仍必須認真看待笑話背後的思維,因為那個讓玩笑好笑的思維,在必要的某些時刻,就變成定罪女人的武器,而且言之鑿鑿(你也覺得好笑嘛,那代表你也認同)。

譴責厭女跟母豬教並不是仇男,而是譴責母豬教背後那種厭女的思考邏輯(覺得女人是比較不夠完整的(男)人、所以所有機會一定以男人為優先、女人就要好好地成為男人會喜歡的女人,才有機會成為真正的(男)人)。回到我一開始說的,這種厭女情結不是只壓迫生理女性,也壓迫到比較具有女性特質的生理男性,所以很有可能生理男性會因為女性特質被區隔歧視,也導致生理女性必須隱藏自己的女性特質,才能在男性主宰的世界裡面活著。

因此現在某幾個派別的女性主義,已經不再只是之前女權運動,而是提倡性別之間的平等,使性別不再成為人受到壓迫的原因,無論你是生理、心理上的男性或女性。

這也是我之所以支持艾瑪・華森 (#EmmaWatson )在聯合國倡議的 #HeforShe 背後那套女性主義論述的原因。

Saturday, October 22, 2016

【電影】印度的女兒

昨天晚上很剛好轉到 #公視主題之夜 ,看到這部在印度被禁播的紀錄片《印度的女兒》,看完紀錄片、聽完主持人與來賓的討論,又看過以下的影評之後,我有比較知道為什麼這部揭露印度嚴重性侵問題的紀錄片這麼有爭議性。

這部紀錄片的貢獻,應該僅止於讓我們這些外國人,大概稍微可以知道印度男人跟女人普遍對於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思維框架,而且大概點出了一些問題形成的原因:包含經濟與教育的問題;而且根據主題之夜現場來賓的分享,當時因某個個案而爆發的社會運動,促成某些制度司法改革的歷程,與台灣似乎非常相像。

但就僅止此,卻沒有稍微深入的探討形成這些思維的文化與權力因素,好像真的是從文化外部在看待印度內部的問題(後來才知道原來紀錄片導演是英國人),是非常可惜的部分。

另一方面,片名《印度的女兒》(India's Daughter)也有加深女性在印度國內,甚至其他國家看待印度女性的印象,使印度的女人更難走出被控制的困境。

主持人 #蔡詩萍 問了兩次同樣的問題:為什麼這些男人可以這麼囂張,可以因為女生與異性外出晚歸、反抗性侵而對她殘忍地強姦謀殺?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陳若璋教授回答到其中一個我認為很關鍵的因素:權力!在印度的社會文化中,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到男人對於女人應該如何存在有很大的權力,也看到女孩跟女人如何成為男人發洩憤怒與性慾的對象。當然,形塑、鞏固這種權力的原因不只一個,但這現象卻是普世共有的問題之一,陳教授的回答補充了紀錄片其中一個不足。

這部片還是可以看,只是觀看時需要加入更多元、更多批判性的角度。

★影評:
「她應該閉嘴讓我們性侵」《印度的女兒》紀錄片揭開印度輪暴案的不堪真相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6925

On ‘India’s Daughter’《印度的女兒》評論1:一部紀錄片後的價值
http://southasiawatch.tw/archives/2550

On ‘India’s Daughter’ 《印度的女兒》評論2:被政府禁播就值得一看?
http://southasiawatch.tw/archives/2601

On ‘India’s Daughter’《印度的女兒》評論3:善惡二元的陳腔濫調
http://southasiawatch.tw/archives/2591

Friday, October 14, 2016

【新聞編譯】 澳洲性平教育

Lessons on ‘male privilege’ in $21.8m Victorian schools program

澳洲的維多利亞州政府為了杜絕家庭暴力,打算從幼稚園到高中實施一貫校內性平教育課程,教導學生如何建立相互尊重的關係,認識何為「男性特權」(male privilege)及「男子氣概」(masculinity),使學生瞭解為什麼這兩者會主宰並控制女性。雖然看起來是一套不錯的教材,卻在學界引起許多討論與爭議。

這套性平教育計畫認為暴力事件(尤其是家暴)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不平等的性別關係和性別的刻板印象,將「特權」定義為:「某性別、性向、種族或社經階層的優勢團體毋須努力就能自動享有的權利」。例如:在國一、國二的其中一段課文就會寫道:「不管你個人願不願意,或有沒有意識到,但是只要你是男生,就會有一些優勢,包括可以在公共領域中享有性別優勢。」也告訴學生「男子氣概要求男生必須成為異性戀、強壯、有運動細胞,且不能流露感情,甚至使男生更容易控制並主宰女性。」

這些課程內容引起許多學者的反彈,他們認為1、家庭破裂、社會福利的失能和毒品問題都會造成家暴,性別只是原因之一,2、男生也常是暴力事件的受害者,但這套教育課程卻將男性塑造成天生的加害者,因此批評這套性平教育充滿了偏見,也不夠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