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5, 2013

外文系沒教我的事--Jack & Mary

從外文系開始,不...其實在大學之前,確切來說,應該是在小時候英文補習班時候就開始,英文課Lesson 1, 老師會幫你跟我取一個英文名,Jack, Mary, Carol, Stella...各種各樣,課本裡面的會話永遠是:

Jack: What's your name?
Mary: My name is Mary.
Jack:  How are you?
Mary: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從來不會出現:


Hsiao-Ming: What's your name?
Hsiao-Mei: My name isHsiao-Mei.
Hsiao-Ming:  How are you?
Hsiao-Mei: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今天 Facebook 一個英文學習的 fan page 在牆上討「外商最愛的十大英文名」。我馬上想到的問題是:外商真的愛台灣人的英文名字嗎?應該只是因為方便發音吧~

我在那裡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台灣人要取英文名字?過了快一個白天,還沒有任何人有comments。

「為什麼台灣人要取英文名字?」這問題是阿良去澳洲working holiday 之後,我們某幾個晚上很認真討論的問題。

他去澳洲之前問我應該要取什麼英文名字,我想也沒想的就回他:不用取阿,直接把中文名字轉英文拼音就行。所以他到了澳洲之後,就很認真的教每個新朋友他的名字應該要怎麼念,也遇到兩個很有趣的情境。

第一,同樣從台灣去的人問他:為什麼你不取個英文名字?
第二,在澳洲的其他外國人問那些台灣人:為什麼你們要取個英文名字?



姑且不論他們的回應與討論情形。我開始回想我的 Shirley 歷史.....

大學時候,我跟幾個好朋友會以 Shirley, Amy, Stephanie 相稱,無論台灣或是外籍的老師,都同樣叫我們的英文名字,除了無論是中文或英文成績單的名字,永遠不會出現Shirley。說真的,Shirley 這名字是我隨便取的,與綠屋安妮無關,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但不知不覺也慢慢變成了我 identity 的一部份,甚至有不少人說,我看起來就很Shirley(說真的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但卻詭異的讓我有點 flattered 的感覺)。

畢業之後所待的兩間公司,無論跟國外通信,或是公司同事相處,我繼續使用 Shirley 。

進了研究所,跟著研究室,會面對不少的國外學者,也許是受到某些氛圍悄悄影響,我默默地把Shirley 收起來,開使用Yi-Ling 一直到現在,漸漸地覺得Yi-Ling 就是我在面對外國人時候的我,Shirley 則慢慢變成我的綽號,也代表曾經的那個我(到現在為止,如果聽到有人叫我 Shirley,我就可以大概歸納是什麼時期所認識的朋友)。

但我從來沒有想過從 Shirley 到Yi-Ling 的差別,還有為什麼會有那個 Shirley 時期,而那時候跟阿良討論的問題,我就開始亂亂想到底為什麼會用 Shirley ,又為什麼會用Yi-Ling 的可能原因...

好像除了「這樣他們比較好發音」 之外,其實我沒有聽過其他原因,說明我們為什麼用英文名字面對外國人(in most cases, Westerners)。

但也許,當我們以Shirley 取代 Yi-Ling 的時候,有好多部份的我們也被取代了,我們的文化被取代了,我們名字的意義被取代了,我們的生活經驗被取代了,這些都是一開始在介紹自己的真名的時候,可能明顯或不明顯地讓對方可以認識 who we are 的東西。

也許,當我們以 Shirley 取代 Yi-Ling 的時候,真的是想讓 Yi-Ling 暫時消失,想要跟Shirley 一樣,說他們的語言,吃他們的食物,好像我們就是他們。也許是因為自卑,也許是害怕差異,也許是想隱藏自己,這些只是我嘗試在猜想的一些可能性。

不過,前提是,如果一個人真認為名字是一種 identity 的話,也許上述的可能原因會成立。

到目前為止,我喜歡我恢復我的中文名字,最近一次跟西方人解釋我的名字,是去年研討會邀請外賓來的時候,我拿起我的中文姓名貼紙,讓他們看那三個字,並解釋在最前面的字是姓,後兩個字是名字。他們開始說他們的名字順序是如何如何,也提即他們當地原住民跟他們的名字,我也提了一下台灣原住民之前如何被迫改漢姓,然後是正名運動。

這樣的交流讓我愉快。

我不想說我們一定得用中文名字才能跟對方有所交流,也不想說只有用中文名字才是王道,我只是想要更瞭解為什麼我會用 Shirley ,也只想說,我喜歡我的YI-LING,還有YI-LING 所帶來的那些....whatever that is...